宏观动态Dynamic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培育未来产业


日期:2025-07-15 可为洞见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这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这一战略部署的科学内涵,因势利导,前瞻布局,加快推进其应用落地。现将近期报刊相关资讯综合辑要如下。


一、“人工智能+”行动对未来产业培育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行动,就是整合互联网技术的连接特性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处理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创新要素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和经济转型,必将从多方面引领未来产业的培育。

1、“人工智能+”行动为未来产业发展搭建技术底座。“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向纵深拓展,必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为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系统运行提供核心支撑和基础保障的技术体系,为未来产业发展搭建起极具活力的技术底座,一方面,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应用扩展为未来产业提供强大的核心技术支撑。“人工智能+”行动通过推动智能感知、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使未来产业在技术层面具有发展的稳固基石。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行动与其他前沿技术的融合,又有助于未来产业创新成果的孵化和技术迭代,进一步推动未来产业的革新。“人工智能+”行动不仅依赖于自身技术进步,更在于与其他新兴技术融合,推动跨领域技术协同创新,加速未来产业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

2、“人工智能+”行动重塑未来产业商业模式。未来产业往往具有较高前瞻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其商业模式不仅具备突破传统经济形态的能力,还能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行动重塑未来产业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平台化运营模式、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和以数实融合为导向的商业逻辑,能快速精准响应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资源配置,并通过创新应用场景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人工智能+”行动还激活未来产业平台化运营模式,使未来产业不再局限于单一企业价值创造,而是通过平台模式连接开发商、供应商、用户等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平台结构在打破行业边界同时,推动未来产业各参与者之间的持续价值共创,实现共享资源和协同创新。

3、“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链价值链高效协同与价值最大化。这种赋能的核心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能力和适应性,使其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实现跨领域、跨环节的高效协同与价值最大化。“人工智能+”行动通过高效的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打通未来产业开放的上下游关系,推动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与协同创新,形成更加开放灵活的产业链体系,确保各环节顺畅运作。“人工智能+”行动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实现对产业链精准预测与优化,提升产业链的效率和可追溯性,减少风险和浪费。

4、“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数字创新生态建设。“人工智能+”行动以生态思维加强未来产业各主体的协同发展,推动未来产业的迭代升级及科技创新扩散,助力未来产业数字创新生态建设。一方面,“人工智能+”行动基于海量数据帮助各利益相关者预测前沿技术创新发展轨迹,辅助决策数据、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最优组合,在充分释放原创性科技成果商业价值的同时,构建协同共赢的数字创新生态。另一方面,基于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等技术,精准匹配创新生态中各参与者的创新需求,不断拓展未来产业创新边界,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推动未来产业的新发展。“人工智能+”行动还有助于实现多方参与的创新生态的有效治理,使创新成果在各方有效监督下,契合全社会公众需求,提升社会福祉。


二、“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

“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发展要在若干重点领域超前布局,当前我们已在以下领域见诸行动并发挥重要作用。

1、“人工智能+”助力未来制造业生态构建。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扮演着引领和支撑的重要角色。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稳步推进,未来制造产业在多领域萌动兴起。从发展趋势看,世界各国都将服务型制造或制造业服务化作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发展方向。基于“人工智能+”构建平台中心模式,充分发挥其协同优化作用,推动制造业从封闭走向开放,推动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创造以需求为导向的制造服务化新业态。同时,“人工智能+”还将深度重塑制造业生产、服务、商业“三位一体”的价值创造新模式。其生产模式,通过机器视觉、预测性维护等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速智能化生产制造和降本增效。其服务模式,通过大数据+智能处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增值服务,提升用户的产品服务体验。其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供应商转变,实现基于使用价值的商业模式创新。

2、“人工智能+”推动未来信息产业高效发展。“人工智能+”赋能信息技术产业,首先是推动人工智能与信息通信、量子科技、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加速融合与应用渗透,提升信息技术创新效率,优化未来信息产业发展格局。其次是利用人工智能在数据分析、利用方面的独特优势,对新一代未来信息产业各前沿领域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借助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充分挖掘其价值信息,用于未来信息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的预测、分类和辅助决策。再次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推动未来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近年,我国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与未来信息产业融合创新的投入力度,这将推动未来信息产业突破性发展和前沿信息领域技术进步,并带来新的应用和商业机会。

3、“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材料产业全面创新。在人工智能加持下,新材料产业将加快研发流程、优化生产过程、加速推广应用,成为未来产业重要领域。当前新材料科技前沿突破越来越向预测型模式转变。利用人工智能高效分析海量材料的物理化学数据,提高预测新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准确性,从而锚定研究方向,更新研发流程、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这种赋能创意还体现在材料生产过程,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提高材料产品质量,减少能源消耗和原材料浪费,更好实现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与新材料产业深度融合,还有助于未来材料产业在各领域的应用,通过搭建新材料技术与人工智能链接平台,实现智能化的材料解决方案推送和匹配,加速新材料制品在各需求领域的应用落地。

4、“人工智能+”实现未来健康产业精准服务。“人工智能+”赋能未来健康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为人民健康管理提供个性化、全周期的精准化服务,覆盖早期预防、疾病诊断、复诊复购、愈合健康管理全过程,尤其在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方面,通过分析个人健康数据和环境因素,提早预测疾病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逐步实现从被动医疗到主动健康管理,有效推动医养结合。这对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人工智能已基本实现医药研发与市场化全流程覆盖,在药物发现和临床前阶段都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态势看,“人工智能+”在构建我国未来健康产业生态上已经并将进一步展现出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三、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要因势利导、多管齐下,全力推进

通过“人工智能+”赋能释放未来产业的巨大潜力,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当前任务是要因势利导,多管齐下,全力推进。

1、加强“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的顶层设计。“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共同发力,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重点领域、重要环节,抓住关键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未来产业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应建立相关跟踪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并及时调整,提升政策的适应性、有效性。可探索建立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新机制,搭建应用场景“沙箱”,为人工智能新技术在特定场景下试验应用创造更便利条件。在条件比较成熟的部分行业,部署建设一批创新应用场景示范,探索若干“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的特色发展路径,为未来产业的更大发展打下基础。

2、提升“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的科技能力。要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关键系统等基础研究的投入,引导国家战略力量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力争在人脑科学、脑机接口、自主无人系统等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上突破一批源头创新重大问题,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应调整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在中高端人才培养中注重面向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健康等行业共同培养人才,以优良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海外相关人才,夯实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人才基础。

3、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的协同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用金等多主体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应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体系化协同攻关的作用,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水准的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其面向未来产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功能。应发挥政府营造创新生态的作用,在深化改革中突破制约创新成果高效流动的障碍;应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的骨干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设“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人工智能+”未来产业项目。

4、优化“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的时空布局。“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必须坚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防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从时间维度看,既要鼓励有一定基础的领域优先发展,也要关照颠覆性技术和需求尚不明朗的新产品、新业态,统筹安排好近期、中期和长远的未来产业发展,分阶段、有步骤地形成未来产业梯次布局,并依经济社会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从空间维度看,要从现有基础出发,东部沿海区可率先培育具有高竞争力的“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着力提升未来产业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中部各省可遴选若干新兴行业领域探索各具特色的未来产业发展路径。西部地区可错位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适时推进,建设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腹地。

5、应对“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的风险挑战。我国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发展也面临算力瓶颈、数据壁垒、伦理问题等风险挑战,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更加健全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对此,应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规范算法审查和数据权属,维护技术安全和知识产权。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和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伦理意识,防范人工智能滥用。重视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结合的风险评估,建立与二者密切相关的技术风险、社会风险、伦理风险等评估机制,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应用给予动态跟踪,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法律法规相适应。